农业考古论文的标准格式(农学论文格式)
一般的考古学课有考古学导论、旧石器考古学、新石器考古学、夏商周考古、战国秦汉考古、魏晋隋唐考古、宋元明考古学。 这在每个学校都基本上有,但有些学校也有历史课,如陶瓷考古学、农业考古、古文、环境考古、科技考古、人类学、民族学等。
农业考古论文的标准格式,考古学都要学那些课程?
一般考古学课有考古学导论、旧石器考古学、新石器考古、夏商周考古、战国秦汉考古、魏晋隋唐考古、宋元明考古学。 这在每个学校都基本上有,但有些学校还有陶瓷考古学、农业考古、古文、环境考古、科技考古、人类学、民族学等其他课程新旧石器时代划分标准?
的区分方法是,新石器时代的智人使用磨制石器,而旧石器时代只使用打制石器。相关差异:
一、时间:
1 .新石器时代:
距今5000多年前至2000多年前。
2 .旧石器时代:
距今约300万年到现在约1万年
二、特点:
1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农业的发明取代了自然界的威胁,以土地的争夺作为人类进化的主要动力,进一步推动了人类社会组织从母系氏族公社形式经过一系列如“仕婚”“产翁制”等过渡形式向父系氏族公社形式的转变。
2 .旧石器时代:
原始社会时代人类的生产活动,受到了自然条件的很大限制。 制作石器一般当场取形,从附近的河滩或熟悉的岩石场拾起石头,制作合适的工具。 到了晚期,随着生活环境的变迁和生产经验的积累,这种拾取方法有时不能满足生产和生活上的要求,有条件的话,利用适合制作石器的原生开采岩层制作石材。
数据扩展
相关背景:
旧石器时代的时期划分一般采用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晚期三分法,大致相当于人类体质演化的能者与直立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晚期智人阶段。 旧石器时代的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 由于地域和时代的差异,发展不平衡,各地区的文化面貌存在很大的差异。
西亚、北非和欧洲的新石器时代发展很快,考古研究也很深入。 这里是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以后又最早出现金属器皿,最早进入文明时代,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像中美洲一样,西元后也有停留在新石器时代的地区,但出现了玛雅文化这样高度的文明。
距今两三万年前,是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以采集为主、狩猎为辅的原始经济在各地发展得更快。
农耕文明起源的条件?
,创造农耕文明有不可逾越的时空界限:通常世界上的事物都有不可逾越的界限。 道县玉蟾洞发现的人工栽培稻,C14年代数据最高,达18000-22000年。 现在采用的C14年代的数据也接近了14000年(据湖南省考古研究所2001年编辑的《湖南考古漫步》的书)这个极限,但距今10000年左右,地球进入了寒冷期,生产力暂时停滞。 距今9000年左右气温上升时,古黔中相当大的中原地区也出现了稍晚于南方的裴李岗粟作文化遗址,但要跨越这一界限可能相当困难。二、创造农耕文明需要适当的气温条件。 农耕文明的核心是《稻作文明》,水稻的生长温暖怕冷,与气温有很大关系。 也有人认为考古学有很多意外的发现,但是中原的温差在古代比现在高2-3度,植物有生存的条件,所以提出了“中原也有可能成为农作物的发源地”的假说。 现在的考古发现被认为还盖不了。 但假设也必须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而不是毫无根据的幻想。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气温的回升也必然是从南向北的。 农耕文化基础深厚的南方人不会放弃他们熟悉的生产技术。 我们谦虚地期待中原处处熟悉农耕文化,然后拜中原为师,重新学习农耕技术。
三、创造农耕文明需要适当的地理纬度。 从地理位置上讲,世界上的印度、埃及、两河流域和美洲印第安人等古文明,都产生于适合气候的北纬30度左右,都没有违背这一自然规律,唯独的文献学由于历史的偏差,中华文明产生于北纬34度左右的中原无法解释这一现象,有些人只好解释“是例外”,但现在考古学跟上了,我知道中华文明也诞生于气候适宜的北纬30度左右,不例外。
四.创造农耕文明需要天然沼泽地资源。 野生稻生长的最佳地方是沼泽地。 没有沼泽地的地方,就没有多少野生稻。 黔中湖泊密布,河流纵横,尤其是洞庭湖周围,至今仍存在许多天然沼泽地。 中原地区这种天然沼泽地资源极少。